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 >> 望闻问切  >> 小儿四诊  >> 查看详情

望诊 是什么引起宝宝的哭闹

来源: 中医养生网  日期:2017-05-12 09:49:42  点击: 
分享:

“天皇皇,地皇皇,我家有个夜啼郎,过路君子念一遍,一觉睡到大天亮”。经常在电线杆或墙壁上见到这种“告示”。当然,假如家中真的有个“夜啼郎”的话,过路君子照纸上写的内容即使念上一百遍,“夜啼郎”在夜间还是会照常哭闹的。那么,好端端的宝宝,怎么会成为“夜啼郎”的呢?原来,宝宝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,大脑皮层的发育较其它器官为慢。宝宝的大脑皮层兴奋性较低,中枢神经活动较弱,所以,在一天之中,宝宝除了吃奶以外,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睡眠。而且,宝宝的条件反射尚未建立,分不清白天、黑夜,因此,出现日夜颠倒现象而成为“夜啼郎”。但是,待宝宝长大一些以后,虽能分清白天、黑夜,但仍有哭闹现象,常使年轻家长不知所措,心中干着急。其实,对于无语言表达能力的宝宝来讲,哭闹乃是正常现象。因为他们“有口不会说”,所以,“哭”就成了宝宝的“唯一的语言”,也成了他们表达要求或痛苦的主要方式。宝宝哭闹的原因颇多,不过,从医学上来讲,可以分为生理性哭闹和病理性哭闹两大类。年轻的父母,你们能从宝宝的哭声中知道他们在向您诉说些什么吗?这里,教给您几种怎样鉴别宝宝哭声的方法,供您参考。

  生理性哭闹的原因,最常见的是饥饿所致。引起饥饿的原因是喂奶时间已过,或母乳不足、乳头凹陷,或宝宝鼻塞等因素影响吸乳所致。此外,宝宝口渴、睡眠不足、过度疲倦、衣着不适、尿布潮湿以及渴望有人搂抱、引逗等,均可成为宝宝哭闹的原因。如果宝宝饿了,渴了,那么,他就会放开喉咙大哭,同时还会眯紧双眼,努力将自己的小手靠近嘴巴或放进嘴里吮吸。如果宝宝的尿布湿了,就会眼泪汪汪,哭声很委屈,持续不断。6个月左右的宝宝如果常有号啕大哭,并有双手乱划,双脚乱蹬的动作,可能是宝宝开始萌出新牙。这些原因引起的哭闹,都属于生理性哭闹,其特点是哭声响亮,哭闹间隙时精神状态和面色均正常。

  病理性哭闹,大多是由于宝宝身体某一部位有不同程度的痛苦和不适所致。其特点是突然剧哭,哭声尖锐,呈惊恐状,此时将宝宝抱起,宝宝仍然哭闹不止。哭闹间隙时精神萎靡、面色苍白。遇到这种情况,要引起警惕,注意观察。如果还有其它症状,就应及时送往医院诊治。临床上宝宝以哭闹为突出表现的疾病,常见的有以下几种。

  一、耳部疾病

  宝宝容易溢乳,乳汁进入外耳道后十分容易得急性中耳炎。此时,宝宝哭闹不安,发热,手压耳廓时,哭声更剧。如果耳朵里钻进了小虫,那么,就会突然发出“哇哇”哭声,浑身乱动,但无眼泪。当外耳道患有疖肿或得了急性腮腺炎时,除了哭闹外,还有发热、局部肿胀拒按等现象。

  二、腹痛

  急性肠道炎症、肠梗阻、消化不良、肠寄生虫病、阑尾炎等均可产生腹痛而使宝宝哭闹不安。哭声为阵发性,随腹痛的出现而哭闹,腹痛的缓解而哭止。哭闹时,面色苍白,出冷汗、呕吐、腹泻、便血,按摩腹部有时可触及到包块,或宝宝拒按腹部,一摸即哭。

  三、脑膜炎

  若是脑膜炎,因颅内压增高而感到头痛,于是宝宝哭闹。此时,哭声尖锐,前囟门饱满,两眼凝视无神,颈部强直,不愿抬头、转头,四肢强直不灵活。

  四、急性扁桃腺炎

  若是急性扁桃腺炎,则宝宝因咽喉疼痛而哭闹不安,多伴发热,拒乳,夜间哭闹更甚。

  五、佝偻病

  佝偻病又称“软骨病”,因缺少钙质和维生素D所致。宝宝除哭闹外,还有多汗,易惊,烦躁不安,头发稀疏,方形头颅,囟门大、闭合晚及鸡胸、蛙腹等表现。

  六、鹅口疮

 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(霉菌的一种)引起的,多见于身体虚弱或营养不良的婴幼儿,尤其当消化不良时更易罹患。此时,宝宝的口腔粘膜白腻,像奶块一样,但又不像奶块那样容易擦掉。宝宝一含到奶头就哭。得了口腔炎的宝宝,口腔充血、水肿,呈红绒状,口水增多,一含奶头就哭闹,从而拒绝吃奶。

  七、肛裂、尿路感染

  肛裂、尿路感染也会引起哭闹。这种哭闹发生在排便时,还有大便有鲜红色血液,小便次数增多等症状。

  此外,得了尿布湿疹、肠套叠以及蛲虫感染等疾病,都可使宝宝哭闹不安。此时,应及时送往医院诊治,以免贻误病情。

相关小儿四诊

  • 中医教你从宝宝面色辨疾病 中医教你从宝宝面色辨疾病

    典籍中说“望面色,审苗窍”,具体怎样看宝宝面色呢……   从中医角度讲,“望”诊是为儿童诊治疾病的重要手段。典籍中就有“望面色,审苗窍”之说,意思是看儿童面部肤色,就可以诊断出宝宝患了什么疾病。   鼻根青筋,多为积滞   许多儿童虽小小年纪,却鼻根部“青筋暴露”。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儿科主任医师马丙祥说,鼻根部中医称为山根,如果儿童山根处青筋显... [阅读]

  • 望诊看指纹 小孩“专利” 望诊看指纹 小孩“专利”

    中医诊病依靠望、闻、问、切四大方法,收集病家的信息,然后四诊合参,断出病家为何病何证。望诊中主要有望神,望色,望形体,望姿态,望头、发、眼、鼻、耳、口唇、齿、龈、咽喉等苗窍,还要望皮肤、望排出物等,其中比较特殊一点的方法,就是看“指纹”。   看“指纹”是古代医家诊断小儿疾病的手段之一,很少用于成年人。   其实,成年人手的指纹变化,对疾病的诊断也是有所帮助的。手的皮肤颜色、枯荣,可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。儿童的手娇嫩、光滑、润泽... [阅读]

  • 观小儿睡眠 抓疾病苗头 观小儿睡眠 抓疾病苗头

    正常情况下,小儿睡眠安静舒坦、头部微汗、呼吸均匀而无声。但是,当孩子患病时,睡眠就会出现异常情况。家长如能经常注意小儿睡眠,可抓住疾病苗头,及早医治。   1.睡前烦躁、入睡后全身干涩、面红、呼吸粗糙且快,易惊醒,预示着发热即将来临。   2.入睡后,大汗淋漓、睡眠不安,而且出牙晚、方颅,这可能是患了佝偻病。   3.入睡后蹬被,伴有两颧及口唇发红,口渴喜饮,或手足心发热等症状,中医认为这是阴虚肺热所致。   4.入睡后反复折腾,常伴有口臭气促、腹部胀满、口... [阅读]

  • 中医儿科望诊非常重要 中医儿科望诊非常重要

    望而知之谓之神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将察色放置于四诊之首位:“善诊者,察色按脉先别阴阳,审清浊而知部分……”《灵枢·本脏篇》云:“视其外应,以知其内藏,则知所病矣”。如果脏腑、气血、阴阳有了异常变化,就必然会在相应部位反映出来。   由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,尤显使儿科望诊重要性。《医宗金鉴·幼科心法要诀》曰:“儿科自古最为难,毫厘之差千里衍,气血未充难... [阅读]